跳出扶贫领域形式主义的怪圈!
一些地方围绕扶贫手册搞出了许多名堂和花样。有的地方或层层加码,或“自我加压”,红本、蓝本、黄本……五颜六色,名目繁多,干部群众填到手软。
有的追求精致文本,明令本子内容不能涂改,填错一个字就得拿新本重新填过。有的直接把扶贫培训办成了填表培训,不讲政策尽讲如何应对检查。
更有甚者,把本子内的扶贫信息做成精美展板,贴到贫困户家墙上,生怕别人看不到。凡此种种折腾,让精准扶贫走了形,变了味,变成了精心填本。
不拼实效拼本本,本质上还是扶贫领域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作祟。为什么要唯本本?
一来是“怕”。怕上级查得细,就搞“本”海战术,一堆本地化的表格,让检查组查不完、看不清;怕查出问题,就搞统一标准,再对好台词,好掩盖问题。
二来是为了“显”。把扶贫工作当做一种“显”绩来摆。扶贫领域方方面面,如何“显”?本子就成了最好的物证。工作要创新,就多搞几套本子,名曰亮点创新。怕领导看不见,就把本子内的数据贴到贫困户家里,装饰成“扶贫盆景”,培训“明星贫困户”,名曰深入落实。
唯“本”就很难唯“实”。扶贫不是扶“本”,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心思搭花架子,漠视的是百姓冷暖,伤害的是干群情感。没有群众的口碑做底色,本子的形式再出彩,也不过是一堆废纸。
“本子”的问题,症状在基层,根子还在上级。
在一些地方,上级以本子论英雄,下级就只有唯“本”是从;上级在本子里找茬,下级就只好在文字上挑骨头;上级“本”上谈兵,下级就在本内摆虚实阵,以形式主义应对形式主义。
基层干部得“洗洗澡”,上级也得对着镜子“照一照”。多蹲些田间地头,多坐些农家炕头,多聊些百姓家常,从柴米油盐中看扶贫成效,这比看二手本本更能写真扶贫原貌。
点赞
0
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相关热词搜索:
声明
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